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只要谈到他喜欢做的事,情绪就会特别高昂。每当我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精神也会比较专注、投入,且很少感到疲倦。
比如说,有人去钓鱼,在湖边坐了整整十个小时,一点都不觉得累,为什么?因为钓鱼是他的兴趣,他能从钓鱼中享受到快乐。喜欢赏鸟或看日出的人,可以等候大半天也乐此不疲。相反,做不喜欢的事情就意兴阑珊,像上班、上课时频打哈欠,快迟到了却爬不起床,或才做一会儿工作就无精打采。
英国著名心理医师哈德有研究发现: “人们大部分的疲惫是来自心理因素,真正因生理消耗而产生的疲劳是很少见的。”换言之,你忍受沉闷的功课、工作, 又没有更高的抱负与目标让努力变得具有价值与乐趣,并从中获得力量,这才是倦怠的原因。
18世纪时,一文不名地从英国移民到美国,并在三十岁那年成为百万富翁的安德鲁.伍德曾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孩童在旧金山海边的山丘下出神地看着工人们操作重型机械,他天真又好奇地走近正在焊接大型铁柱的三个工人。孩童问第一个焊接工:“你在做什么? ”焊接工一脸倦容,很不耐烦地回答:“看不出来吗? 我在讨生活呀。”孩童接者对第二个焊接工问了同样的问题。虽然第二个工人语气比较好,但表情还是很不耐烦:“你看不出我在焊接铁块吗?”
孩童又走向第三个焊接工。听到孩童的问题后,工人暂时放下手上的工作,微笑地看着孩童回答:“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美丽的大桥!
这三个人都是焊接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拿同样的薪水工作,请问这三个人中,谁最有可能成功?谁最快乐?谁最有活力?
是第三个焊接工,对吗?因为他的态度不同。
许多人做一行怨一行,总是说经济不景气、工作难找、前途暗淡,却很少有人反过来想一想,这难道跟自己消极的态度没有关系吗?
态度并不是决定于“你在做什么”,而是决定于“你以什么心态面对你做的事”。工作领薪水是一回事,因为工作而服务人群、带给人幸福,又是另一回事。
我们应该喜欢自己正在做的事,应当每天带着热忱与快乐去上班、上课、学习。当然生活上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有困难阻碍,但重点在于,你是否想拥有不一样的人生?是否愿意为它付出代价?
如果现在你很难对生活产生热情,那就试着假装吧!
譬如说,你认为自己没有吸引力,那就表现得好像自己很有吸引力的样子;或者你缺乏自信,那就表现出很有自信的样子;如果你觉得倦了、累了,甚至病了,就表现出活力、有朝气的样子。只要记得“表现得跟真的一样”就行了。
以一个可见的目标点燃热情,任何阻碍都可以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