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
发表日期:2016.12.08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状元并不是那么好当,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的。
众所周知,巴菲特是世界知名的股神,可他看过、买过的股票有多少,研究的数据有多少,恐怕只有他的助理知道;菲尔普斯,美国著名游泳健将,奥运冠军金牌得主,他游泳游过的米数又有多少;武打届巨星成龙大哥,以中国功夫闻名世界,享誉全球,而他身上有过多少伤,恐怕也只有自己知道。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包括我们身边的业务高手,催收精英,他们跟过的案件,打过的电话,肯定远远超过我们。
看到这样一则新闻很受触动,一名外科医生,为了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提高手术准确率,两年间,坚持每天用棉签吃饭。开始当然可想而知,比平时吃饭要多花一倍的时间,熟能生巧,现在与用筷子吃饭无异。想必工作的成效也会事半功倍。
无数领域精英和行业领袖的事迹表明,任何人都具备成功的先决条件,事实也证明,只有把这个条件坚持到底的人才会获得成功。人人生而平等,都是吃五谷杂粮长大,都是凭借义务教育起步,即便是遗传基因的不同,比起后天的作用来也是相差无几。在先决条件对每个人都公平的时候,谁能抓住机遇,并勤于精业,谁才有机会突出重围,独树一帜,引领风骚。
老祖宗在千百年前就教育我们: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是这句话,在中学语文考试结束之后就被大多数人束之高阁了,很少人身体力行去实践它。越来越多的人,苦苦地追问技巧,讨教妙招,寻求套路,越来越少的人数十年如一日地苦练基本功,而只有后者最终成为名家、专家,前者证明那只是个笑话。愈加快速的生活节奏、愈加繁重的工作压力,让更多人不能满足于对一家企业、一个岗位的执着,重复上演着求职、就职再离职的戏码。跳槽,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人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对,企业那么多,岗位更是杂,总有适合的,可是把时间放在一次又一次看似正确的选择,荒废了对一门技术的深挖和深潜,真的值得吗?任何一项工作,一份事业,都需要从事它的人始终如一,才会给予应有的回报,不是吗?或许,很简单的一份工作,如果能坚持做上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就会发现其中自有奥秘,同时收获一份荣耀。
在行业里流传着这样一个规则:入行半年不能讲自己会做业务,入行一年不能讲自己精于业务,入行三年五年也不能讲自己是行业翘楚。其实任何行业都是这样,没有一定的积累,即便成绩再好,也不能不说运气的成分占大多数。积跬步方成千里,积小流方为江海,在一行干久了,并且勤于练习,勤加总结,勤以改进,才会干得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