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国内经济持续下滑,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经济危机。央行在短短的4个月内下调5次基准利率,六个月至一年期贷款利率从7.47%下调至5.31%,一年期存款利率从4.14%下调至2.25%。基本上可以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1991年以来的第二次降息周期。一般来说,降息周期要长于加息周期,此轮降息周期将持续多久还难有定论,要看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走势。
存款回流和定期化,增加银行资金成本。2009年1月以来,人民币存款增速在上升,从1月的23%上升至4月的26.21%。我们统计2007年和2008年的存款增速发现,2007年的最高值为16.84%,2008年的最高值为21.1%。可见,存款回流在新增贷款创新高的情况下也在创新高,势必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
从2008年9月开始的降息周期中,活期存款利率只降低1次,而贷款利率下降了216个BP。在降息周期中,活期存款占比从2007年12月的40.88%下降至2008年9月最低点的36.04%,而后又逐步上升至2009年3月的37.06%。但不容忽视的是,2009年第一季度定期存款占比有抬头迹象,平均达到49.77%,基本上是降息以来最高水平。
低收益资产占比提高拖累NIM。2008年11月以来的新增贷款大幅增加,导致了贷款利率的上浮比例下降,银行出于谨慎角度大幅增加了收益率低的票据贴现占比,直接影响了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贷款利率上浮比例缩小。
2008年前9个月,票据贴现占贷款的比例不到5%。2009年前3个月,这一比例分别达到7.98%、9.20%和9.76%。而票据贴现利率也就在2%左右,因此,一季度息差同比和环比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井喷似的新增贷款进一步压低了银行业的溢价能力。2009年3月,贷款利率上浮比例仅占36.43%,这是2004年以来的最低值。而贷款利率下幅占比却达到了28.39%,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利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