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发表日期:2016.05.06
《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活着》是余华1992年写的长篇小说。它的出现,成了余华前后两种不同创作风格的分界线,也是余华创作心态改变的重要体现。
在此以前,余华常常愤怒地揭露世界的丑恶,作品充满暴力、血腥、死亡。而这以后,他采取亲切温和的叙述方式,向人们展示崇高,并将自己的人生态度也一点点渗透在作品中。这些,在他的小说《活着》中便可以看出来。
首先,我们来看看余华想通过《活着》来表现的思想: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无论自身遭受多大的磨难,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自古以来对“活着”的探讨从来没有就停止过。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是这样说的:“人为什么活着?因为人想活着。”可以看出,余华跟史铁生对“活着”几乎是有着相似的理解。咋看起来,余华说得似乎令人费解,给人一种说废话的感觉。仔细想想,他说得那么笼统那么简单却是有十足的道理,难道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么?
曾经十分欣赏安妮宝贝的一句话:“一直想着要去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却活了很久。”现在,想想余华说的话,觉得无论活着的终极目标如何,既然你是活着,你就活着,其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活着。也许正如毕淑敏说的那样:“活着,本没有任何意义,它的所有意义,都是我们人类所赋予的。”几位大家的说法虽各不相同,究其根本,却是一样的。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正因为如此,《活着》中的老人福贵在遭遇了那么多的人生变故,在亲自葬送全部亲人之后,依然坦然地活了下来,即使伴随他的仅仅是一头老黄牛。
其次,余华认为,欲望比性格更能体现一个人。这里说的是一个“人”。是的,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就有各种各样的追求,说到底也就是“欲望”。富贵那么老了,可当他形容自己时还会这样说:“我全身的骨头都越来越越硬,只有一处越来越软。”表面看起来,似乎与说他的欲望无关,但正是这样一句话,透露出他没有能力满足欲望的无奈。也许你会说,人老了就丧失了各种各样的欲望!这样想就错了!其实人老了,丧失的不是欲望,而是能力。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又聋又哑的凤霞在长大成人后打心底里想着要嫁人就可说明这一点。正如史铁生所说:“人的名字叫做:欲望!”如此看来,余华跟史铁生的观点有许多相通之处!
余华在《活着》的前言中写道:“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暴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活着》就是为这一观点服务的,而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的人。当然,这也许仅仅是余华的个人看法。但我想,一个人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之所以存在,也许正是因为其精神而不是其躯体。所以,我同意余华的说法。
正如余华所说,心的世界是没有边际的。《活着》是余华的用心之作,其思想精髓不是我所能全知的,略赏其一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