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熹园
发表日期:2016.03.03
今年春节的假期,我与家人是在号称“最美乡村”的江西婺源度过的,这里是我太太的故乡。
在县城的中心区偏东南一隅,有一个景观园林,叫“熹园”,因为早就知道婺源是朱熹朱老夫子的故乡,因此一看园名,便知这是关于朱熹的园子,毕竟做为一个旅游城市(或者说每个地方),但凡沾点名人的边,人们都会制造一个可以赚钱的噱头,这个肯定也不例外,对于这样的景区,我一般不屑于光顾的。不过,缘份来了挡不住,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有人来访,时间不多,于是就近请人家去逛逛景点,便选了这个熹园。
进得园门,是一座大理石便桥,迎面就是一座仿古三层塔楼,是为“尊儒阁”,独尊儒术,确定是朱老夫子的园子没错了。拾阶而上,到得楼阁的另一面,这里是园林的最高处,因而整个园子便尽收眼底:园子不大,围绕一方池塘的三面是错落有致的仿古亭台楼阁,之间是假山树木花草,东侧则是一排典型的徽派民居建筑:黑瓦白墙翘檐角,这些徽派建筑在蓝天白云艳阳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绰约,完整倒映在池水中的影子缥缥然淼淼然,嗯,好精致的园子!
但其实,最让人意外的却是眼前的这一方虽清秀徹底但决非惊艳的池塘,名曰“朱绯塘”,相传朱熹第二次返乡省亲,郊游散步到此,觉得身心爽快神怡,遂对此地念念不忘,一日,县官邀请其留诗一首,他就想起了散步时的池子,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便是有名的《观书有感》,既然诗名有观书二字,我臆断老夫子本是爱书之人,所以还在池塘边坐着看书来着,而且读书读得兴趣盎然。传说之真假就不追究了,朱绯塘“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真,成全了这个熹园也是真的。
然而,就是这个真假莫辨的熹园,倒是引起了我对这“半个老乡”的兴趣,因为我想大多数人和我一样,虽知道“朱熹”其名,但关注的人可能并不多,了解其人其事的也不多,尤其是其思想和成就的闪光点可能更不熟知,而一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很多人仅仅在小学课本背过后就剩下隐隐约约的印象了,其含义也只是理解为池水的清澈原因,忘了深究其创新推动发展的内在寓意。
我们知道,按正统,真正能被称作“子”的人,其思想或著作绝对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人,而能与孔孟比肩为圣人者,则少之又少,朱熹朱子,便是其一。孔子世人皆知,叫的多了,恐怕他“孔丘”的本名都有人不记得了,但把朱熹直呼朱子的则很少人,事实上,朱老夫子在很多成就上超过了孔先生,仅就学术研究范围方面,朱子就比孔前辈在哲学体系、自然科学等要强很多,加之其为官时为百姓做实事之经历,并以孔子非亲传弟子享祀孔庙,被尊崇为圣贤,绝不过分。然而,毕竟儒家学说开创自孔子,朱熹在儒学上虽然是集大成者,也只是继承,然后发扬光大为后来的元明清封建专制所专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更是被近代推翻封建专制的革命者所唾弃,并就此因对封建统治的无限仇恨将此“糟粕”放大以致忽视其成就,因此,“远的香,近的臭”,我想这也是朱熹很少被世人用朱子挂在嘴边的原因之一吧。
说到朱子的成就,对于他“格物致知”的哲理、集大成的理学、研究《梦溪笔谈》的科研,我其实也是拜托度娘才知道的,而且因为这些内容高深晦涩难懂,所以更是一知半解,只是硬着头皮看了看朱老夫子做学问的轶事以及其教育治学的点滴。
有一个故事讲年轻的朱子去拜访年届五旬的泉州名士郑樵,郑樵用一碟姜片和一碟海盐接待他,然后焚香,把朱熹的作品放在桌子上,自己则端坐在位子上,对朱熹不理不问,任凭“清风乱翻书”,书被翻完了,才与朱熹说话,竟是连谈三天三夜,最后送朱熹跟他的书童离别,走出一会了,书童表现出对这样的礼遇很不满的样子,而朱子则说,姜是山里的姜,盐是海里的盐,人家尽其山尽其海,看书时还焚其香,怎能说不隆重接待我们呢?这时,他们再回头看,郑樵手持书籍还在门前眺望等他们走远呢。
读罢这个故事,顿时感觉到了什么是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忘年之交,清癯文弱的郑樵于门槛前迎微风而立、眯眼远眺,而日常见到的大胡子朱熹的形象竟如此书香四溢、衣袂飘逸!
想像是虚的,但朱子的人品则“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朱子与孔老夫子一样都是大教育家,开班办学、弟子三千,一个不落,关键的关键是,两位老人家办学可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且治学绝不糊弄人,譬如,朱子与当时的陆九龄、陆九渊理念不同,然而“鹅湖会”成为思想交流、理念沟通的美谈,而陆九龄死后,朱子亲自执笔写悼词,并请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学,这让现今的众多大V撕逼者何其汗颜!所以,朱子在岳麓书院手书“忠孝廉耻、严肃整齐” ,字体朴质浑厚,字如其人,意如其事,绝不像某春晚,只为一个看上去很美。
还有一个关键,朱子培育学生很科学,人家把人生的主要学习阶段分为8—15岁、15岁以上,前一个阶段是小学时期,通过实际活动,培养孩子的伦理道德,学习生活基本技能和理论基础知识,这是把孩子当作“璞”的胚胎来对待;到了15岁以后,开始学习“大学”知识,进一步提高理论知识,把璞雕琢成“玉”,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我的天呐,看到这里,我小岳岳一般叫起来,八百多年前的想法,到了今天怎么跟新概念英语一样新?难不成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倒退了一千六百年吗?君不见,我们在娘胎就开始学习各种知识,上幼儿园就开始学ABC,上小学就背上大书包,挤破头的参加各种培训班,到中学时已经带上啤酒瓶底似的眼镜了,唯独没人教孩子“为人民服务”的素质,虽然这个口号喊了几十年了……
朱子的学习方法也很有道理,他提出读书的六条原则: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记体察、着紧用力和据敬持志,只不过,这种学习方法现在可能不适用了,用这些方法学习和研究,我们就没有文化快餐吃了,大家这么忙,哪有那个闲功夫“磨”文化,我们不需要文火熬制的“心灵”鸡汤,有的是急火滚水的心灵“鸡汤”,穿个长袍套件对襟褂夸夸其谈就是“大师”,剃个光头滚滚床搞个仪式就是活佛,呵呵。
说白了,没有大师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大师。就如这个熹园,原本只是一个小池塘,以前当地儿童可以随便玩耍的野地,因为朱熹的名气,现在画地为牢就地收费,嵌上“尊儒、朱绯、瑞云”几个牌子,盖上几幢仿古徽派建筑,搬上几块名贵歙砚就成了星级景区了,得道的朱老夫子恐怕想不到八百年后他故乡的鸡犬也能随他的名气升天吧?
所以,要想出真的大师,不让浮躁、急功近利成为意识主流,国民教育本是一个“据敬持志”的过程,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到二十四字价值观,变来变去,还不如保持了八百年的317字的《朱熹家训》,它包含了爱祖国爱人民可以扶老人不虐待孩子尊师重教治病救人不做老赖……等等等等,有血有肉,琅琅上口。重要的是,从官字两个口开始,说到做到,那才是中国春日的到来,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朗诵“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