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内地幅员广阔,大江南北民情各异,香港公司要开拓内销,往往会有不知从何入手的感觉。香港贸易发展局最近针对香港公司在开拓内销时的困惑,按照一套科学化的评选标准,在内地众多城市中选出了30个最具实力的消费城市,作为港商选择内地城市拓展业务的参考。
根据香港贸发局研究部最新出版的《贸易前哨》,被选出的30个城市包括:
城市 |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
人均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
人均生产总值 |
居民储蓄存款 |
上海 |
3,848亿 |
20,708 |
66,367 |
8,695亿 |
北京 |
3,800亿 |
23,271 |
58,204 |
9,744亿 |
广州 |
2,595亿 |
25,831 |
71,808 |
5,514亿 |
深圳 |
1,915亿 |
22,226 |
79,645 |
3,792亿 |
天津 |
1,604亿 |
14,383 |
46,122 |
3,079亿 |
武汉 |
1,518亿 |
17,040 |
35,582 |
1,948亿 |
南京 |
1,381亿 |
18,623 |
53,638 |
1,951亿 |
成都 |
1,357亿 |
10,789 |
26,525 |
2,466亿 |
杭州 |
1,296亿 |
16,488 |
52,590 |
2,579亿 |
苏州 |
1,250亿 |
14,172 |
91,911 |
2,593亿 |
沈阳 |
1,232亿 |
17,356 |
45,561 |
1,968亿 |
青岛 |
1,199亿 |
14,298 |
45,399 |
1,702亿 |
无锡 |
1,135亿 |
18,939 |
83,923 |
1,701亿 |
济南 |
1,103亿 |
16,785 |
39,261 |
1,267亿 |
长沙 |
1,037亿 |
16,269 |
33,711 |
1,177亿 |
宁波 |
1,036亿 |
15,018 |
50,474 |
1,856亿 |
大连 |
983亿 |
17,006 |
51,630 |
1,837亿 |
郑州 |
979亿 |
13,298 |
34,069 |
1,659亿 |
佛山 |
947亿 |
15,985 |
61,199 |
2,837亿 |
重庆 |
856亿 |
12,748 |
26,956 |
1,461亿 |
东莞 |
696亿 |
10,017 |
46,027 |
2,121亿 |
常州 |
611亿 |
14,037 |
52,841 |
1,092亿 |
淄博 |
593亿 |
13,227 |
43,499 |
807亿 |
金华 |
563亿 |
11,035 |
29,063 |
1,032亿 |
绍兴 |
515亿 |
11,251 |
43,442 |
1,087亿 |
嘉兴 |
501亿 |
11,973 |
38,357 |
908亿 |
中山 |
396亿 |
15,765 |
49,488 |
876亿 |
厦门 |
362亿 |
14,897 |
56,188 |
740亿 |
镇江 |
331亿 |
10,977 |
44,894 |
529亿 |
珠海 |
302亿 |
20,736 |
61,693 |
592亿 |
单位:人民币
(上述为各城市2007年的经济数据)
分析显示,城市的整体市场规模与人口成正比,消费层次则取决于居民收入和财富,因此一个城市若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零售额、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存款4个指标皆配合,应可确认为消费市场比较成熟、对大部分商品有一定需求规模及增长潜力、属于可优先选择发展的目标城市。不过,对一些较高档次名牌产品和耐用消费品而言,由于消费者购买频率较一般大众商品为低,有需要利用较大地区的购买力来支持。对于这类产品,应选择有较高集聚和枢纽作用的城市,能够凝聚附近地区购买力的城市。
综合而言,香港贸发局选出的30个城市,其消费市场规模大、居民消费力高、腹地发达、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力强。事实上,这30个城市主要集中在内地三大经济带: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其中,珠三角和长三角在较小的区域内集中了大量富裕的城市,人流、货流和资讯交流频繁,加上零售渠道和各项配套发展成熟,方便开拓市场,品类齐全的购物中心亦已成形,可吸引一定消费者,因而最具优势,是港商可优先考虑拓展业务的地区。
比较上述30个城市的消费实力,上海、北京和广州的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都明显抛离其他城市,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大都会。这3个城市约占全国消费市场12%,一向被视为内销的切入点,其消费市场特色包括城镇人口多;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领先全国,因此不仅消费市场规模大,消费能力亦相当高。
深圳的零售市场整体规模和人均零售额虽不及北京、上海、广州,但亦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其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消费力强劲;唯一对深圳消费市场有所制约的环境因素,是深圳与香港非常接近,加上「自由行」政策施行后,吸引了更多深圳居民到香港购物,特别是一些较高档次的品牌消费品。
至于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市,虽然人口及市场规模相对不及广州和深圳二市,但当地零售业已甚具规模,不少港资品牌已在当地开店,反映消费者已能负担中高档日用商品,而且当地销售渠道亦已有长足发展。
长三角方面,南京、杭州、苏州和宁波是苏浙两省最发达的城市,其市场规模和深度虽未及北京、上海和广州,但增长强劲,目前人均消费性支出属全国领先水平。同一区域内各市交通和人员往来频繁,零售管道和基建等发展较为完善,商品一旦在个别城市立足,打入整个地域市场亦较容易。至于区内「后进」──无锡、常州、镇江、金华、嘉兴、绍兴等,这些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富裕程度不遑多让。
由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等省市组成的环渤海经济区,虽然崛起时间较晚,但居民消费力不容忽视。现时在京、津这些大城市的消费者,已较多到香港消费,他们大多认为香港的生活方式和服务是较文明和先进的。不过,他们不会盲目认同香港品牌,因此香港品牌在这些城市,应多作广告、展览、推广等活动,否则当地消费者会认为若以贵价钱买较少人认识的香港品牌,倒不如付出更多钱购买知名度高的外国品牌。
至于沈阳和大连,则是东北三省的消费中心,其商城和百货公司在档次和数量上皆比邻近城市发达,提供的款式和品牌是附近城市不能及的,所以可以吸引周边地区消费者下班后或周末驾车前来购物,凝聚大量高消费人群。在这些消费者心目中,香港品牌虽不及欧美名牌,但相比本土品牌,仍属中高档次。
与沿海地区比较,中部六省经济上较少倚赖出口,较多得力于内部消费,而中央政府近年实施的「中部崛起」政策,更令中部消费力快速增升,武汉、长沙、郑州涌现不少尖端消费者。
虽然中部居民的平均消费力未达最高水平,但由于他们对国际品牌相对较陌生,因此较易接受香港品牌,并会视之为较高档品牌。设计精致、价钱相宜的香港品牌,对他们是有吸引力的。不过,由于中部收入不及沿海地区,当地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较高,而当地物价亦相对较低,因此港商为产品定价时,须小心考虑当地消费者的购买力。
西部地区是中央政府近年积极开发的地区,但当地经济仍未成熟。作为四川的省会,成都是西部的购物中心;年前成为直辖市的重庆,则有急起直追之势,逐步成为西部地区的主要消费市场。
虽然四川和西部居民的平均收入较内地其他地区为低,但他们一派乐天的性格,令他们花费较为豪爽,因此与沿海城市比较,成都的消费水平毫不逊色。他们较重视品牌,对香港品牌更具好感。他们信赖香港品牌,对香港流行的或畅销的品牌尤其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