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中秋过后的周五晚上,河南万乘开启了泰山曲阜之旅。13日早上6点我们下了火车,便随旅游公司的大巴车,来到泰山脚下。刚一下车,我便感受到了中秋时节泰山脚下的清凉,也可以说有点冷。放眼望去,巍峨雄壮的泰山展现在眼前,山上还有氤氲的云雾没有散去,她拔地而起的雄姿和雄伟壮丽的景色在若隐若现中越发显得神秘,激发了我们攀登向上的渴求。
中巴车驰行在蜿蜒的盘山路上,路边有悬崖峭壁,有如30度角似的拐弯角,每到急转弯时,我就闭上眼睛看也不敢看,就这样如同坐过山车似的,来到中天门。
到了中天门,抬眼望去,十八盘如一条天梯蜿蜒延伸至云霄雾气之中,没有尽头,此时便有了仙境中“登天”的感觉。导游宣布自由活动,到南天门集合,大家兴意盎然地步入了画中。一路拾阶而上,两边尽是泰山石刻,从古代到近现代、现代,有的苍劲有力,有的娟秀俊美,有的气壮山河,既让登山者体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也让其深刻感受到泰山的威严和神圣。过了半个多小时,我来到十八盘的始点。此时,山上的云雾已渐渐散去,抬头望去,南天门有如天门一样屹立在两峰之间,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十八盘如同云梯倒挂,顺势而下。
我随着人流,沿阶而上,数着台阶,也无暇顾及阶边风景。可能是心急的缘故吧,登到三四百百台阶时,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嘘嘘。细想人生如登山,背负太多的包袱,越走越累。做在阶边岩石上休息时,我看到一位五六十岁的挑夫往山上运送蔬菜及其他物品。只见他步幅不大,不急不慢,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稳稳的踏实的踩在台阶上。在这个地方,一二十位挑夫仍然延续着古老的运输方式,为了家庭生计,用自己的体力来挣一份血汗钱。登山时他们目标明确,思想单纯,默默无语,穿梭在游人中,这也成了泰山一道靓丽而育人的风景线。我跟在这位挑夫的后面,也学着他的方式登山,果然轻松了许多。来来往往的游客看到这位皮肤黝黑且瘦的挑夫,都给他投以敬佩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
一路跟在挑夫后面,目标简单而明确,许多杂想抛却脑后,就这样走了慢十八,过了不紧不慢又十八,共经过千余台阶,来到升仙坊,清凉的山风迎面而来,顿时觉得凉快了许多。在我歇脚时,挑夫已登到紧十八一半了,看来我是赶不上了,索性再多歇会吧。抬头望去,山门虽在望,可路还很长,越来越陡的山势,越来越艰难的路难免让人心生畏惧。我扶着阶边扶手,小心翼翼,数着台阶,看到旁边石刻“努力攀登”、“共登青云梯”心中得到鼓励。就这样,有半个小时,终于到了南天门,心中的激动瞬时而出,便应了一句古诗“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此时我们单位已有好几个人先到了顶点,想是他们也和我一样有许多感慨吧。
我从南天门往下望去,对着山下蜿蜒曲折而陡峭的十八盘,想着上山的艰难,心有余悸.用明朝祁承濮的一首诗描写此时此景最恰当不过,“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丛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
在山顶上我和几个同事被远处天边的一线天吸引住了。天与地分割的如此清楚,一条直线。天边的云彩从直线里一点点往外渗出,越来越大,直至一整朵白云从地面上冒出,如此美妙。站在泰山顶上,眺望远处,真正体会到了古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我们来到“五岳独尊”景观石群前,四个字虽然经历了百年沧桑,依旧威严,彰显了泰山的雄伟、霸气、神圣。山顶上一步一景,让人应接不暇。人生如同这登山,只有不断的攀登向上,才能欣赏更多佳境,人生才活得充实而有意义。
由于上山时间早,按照导游的安排我们中午在山顶上吃完饭下午1点开始下山。下山相比上山而言,较为容易些,速度快而准,集中精力,相比较其他游客,我们就显得下的快多了。台阶左边的涓涓溪流顺势而下,清澈见底,虽没有《雨中登泰山》描写的磅薄之势,但也展现了其阴柔之美,为山里增添了灵气。
下午四点半我们到中天门集合坐上盘山中巴车下山了,同事们还依依不舍。回头望去,山雾氤氲缭绕,越来越浓,直至包裹了山体,让人望不到山顶。雾气中的泰山,显得愈发神秘和雄壮。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