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父亲已近古稀之年,精神倒还矍铄,爱好也非常之多,每天行走在书院门、大雁塔、和平门这些有字画和唱秦腔的地方,倒是比我们上班族还忙碌。
写写画画是他一辈子的爱好,虽不是“大家”,倒也真是怡情。打开他的抽屉,绝对算的上是百宝箱了,陈列着各式的玉器章子。这是父亲的一个手艺,他自己买来各种如汉白玉、蓝田玉的坯子,再用各式字体镌刻出他自己的和家里人的名章,看着那么粗糙的双手,怎么手下的小玩意都这么让人爱不释手。我们家里夏天使用的凉扇,也是出自父亲之手,他先去买来空白扇子做原材料,然后挥墨写上诸如“宁静致远”、“家和致祥”等字句,有的我们自己留用,有的也送给周围邻里。母亲信奉佛教,父亲便用蝇头小楷为她抄录出经文,做成纸扇,让母亲非常欢喜。每逢年关,父亲更是忙碌,我们家中的春联一直都是父亲自己编写出吉祥祝福的语句张贴起来。不同字体的大红色的“福”字,更是贴的满眼都是。到了春秋两季,我们都喜欢跟着父亲一起去放风筝,一部分的风筝是他买来的,还有一部分的风筝,是父亲自己亲手制作的,又结实又好看,放到空中和别人的都不一样。父亲虽不是陕西人,可却是个地道的秦腔迷,一般大雁塔的东广场及和平门外是戏友们扎堆的地方,父亲早都成为了那里的常客,几乎是天天去看,这还不过瘾,陕西地方台的播放的秦腔他也是几乎都不落下。
都说老年人容易孤独,我倒是不太担心父亲,他每天的安排实在是满满当当,这跟父亲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退休前,父亲一直都是公务员,也一直在领导岗位,院子里大部分我称呼为“叔叔”“伯伯”的都知道,我父亲那可是个有名的“大黑脸”,不讲情面。父亲平常是不苟言笑,老妈说就是见了我,还能有个笑脸。父亲凡事原则性很强,故而得罪了不少人,他这个强硬的风格是一直保持到了退休。他们那个年代吃的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父亲13岁时,奶奶爷爷相继过世,是年长了他12岁的大伯,克服了家里贫困等等障碍,一直坚持供养他上了学,走出了农村,才有了自己施展的一片天。因此,父亲对大伯一直“长兄如父”般地尊重,父亲是他们村里那一辈唯一一个上了学,走出了农村,摆脱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命运。所以父亲工作后的收入,基本都全部贴补给了大伯家。“百善孝为先”是他自己奉行的家庭观念,更是给我们言传身教的典范。
父亲在地质系统工作了几十年,他的青春都留在了山山水水间。年轻时,父亲几乎每天都是野外作业,天天和秦岭作伴,带上一壶水,背上几个馒头,就是一天的大餐了。那时寻找矿资源的工具也不发达,几乎都是靠人的经验和智慧去判断,就是这样艰苦的条件,父亲还是坚信人定胜天,做出了不俗的成绩。热爱学习也是他一直上进的动力,家里最多的就是书籍,即使现在退休这么多年了,父亲依然喜好阅读,但凡热门书籍,他都会买回来一读为快。因为他像海绵似的学习和吸收,年纪轻轻,就考取了国家的《审计师》和《经济师》,他写的关于地质方面的材料,还被专业的地质类书籍收编了。每每看到他亲手撰写的这些文章,我都只能佩服的发出“哇塞”的感慨。
父亲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籍,随时翻开看,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我想,这就是人格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