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Information
故事万乘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行是知的最终目标

发表日期:2012.07.27

日前看了几段关于智慧和悟道的话,是这样说的:知道不等于悟道,悟道不等于做到。好像是一个股票作家所说。同时也想起来有人曾经说过:聪明不等于智慧。
  
   细想起来,这两句话都有很深的意义。一直很关注和学习先贤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其实,这个“知”也就是认知层面的能力,这个通过学习和积累,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一定程度的悟而获得。但是“行“相比起来就要困难多了。
  
   在这个世界上,不乏知识丰富的人士,但往往都落于言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包括处理一些非常事务的能力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这类人在这个知识和信息充盈的时代为数众多。有人给这类大多数的人群叫”知道分子“。言下之意就是无所不知的意思。但也隐喻着这类人等的实践能力的可疑。
  
   相对来说,“行”的实际意义要远高于“知”。
  
   在我们的身边,不难发现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所学不多,知识也不算丰富,但做事做人却很有效率,往往取得的成绩也比一般人多。这类人可以说是不拥有足够的“知”,但也“行”的很好。

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说,“行”的实际意义要远高于“知”,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两者并不具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并不是说你只有先”知“,然后才能“行”。进一步讲,就是你获得了“知”,已不见得就“行”得好。二者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是没有关系。
  
   这样,可以猜测我们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号来由了。是行高于知的。
  
   现在的人,包括你我这样自认为还算聪明的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往往自负自己的学习能力,却没有更多的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行”的能力。而且,在获得知识累积的过程中,我们误把聪明当成了智慧。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这个实践也是行),不注重悟的过程和功夫。
  
   打个不太贴切的比方:我们的知识或者聪明,就像是盖房子的砖头。而“行”,即实践能力,就像是盖大楼。这个过程光靠积累作为基础材料之一的知识是不够的,那么仅仅把砖头垒起来也是不行的。还需要水泥这样的粘合剂。这个就是“悟”。
  
   所以,理解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其实应该是“知-悟-行合一”。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关注了“知”,而在“行”的时候力有不逮。这其实是少了“悟”的过程。
  
   很多我这样的人等,看的书不少,直接的经历也很多,但是就是提高不到行的高度。总结起来就是没有了悟这个过程的修炼。经常陷入食古不化和经验主义以及教条主义的泥沼。
  
   凡事凡人,都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也都有其可以转化开合的机关节点。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是一种层次,关键是在能应对的裕如。
  
   知识多了不一定能悟道,想悟道也不一定就可以从主观上获得帮助。还有一个心态的问题,更严格的讲是心智的问题。志大才疏和狭隘小器都是影响悟道的内在症结。说到底就是“格局”这两个字。
  
   凡成就大业者,无不是胸怀天下,不拘泥小节的人物。如果不是大器之人,即使有项羽的武功,即使是百战百胜,又怎能逃脱一败而亡的结局。
  
   阳明先生从小立志做圣贤。圣贤是什么?圣贤是放下了个人小利的人,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我等虽远达不到圣贤的程度,但如果总是为蝇头小利而终日蝇营狗苟,恐怕连吃饭都会成为问题。
  
   作为个体的人,整日面对得失的权衡,难免在琐碎中迷失心智。而且很多很多看起来有用的知识,也如灰尘一样覆盖了我们原本具备的悟性。
  
   所以,悟道是个关键,这一点可以从每日的琐事中得到修为。所以,面对诸般俗尘凡事的时候,一定要先思考一下,在做出不悖良知的抉择。不能再让这个心被随意放置,而自己守着堆积如山的砖头却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