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Information
故事万乘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舌尖上的榆林

发表日期:2012.06.29

前段时间热播的一档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它通过真实、详尽地展现中国各地美食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进而让所有的人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这个节目深深地打动了我,吸引了我,可能是因为我也是个食物的崇拜者的缘故吧。

“通过美食这个窗口从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这是专家对该记录片最大肯定。“它具有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我们试着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原来让我如此震撼的就是简单的二字“真诚”。

笋如何能准确无误的挖出来、又如何能不借助我们现代化的冰箱却非常保鲜;如何腌制火腿却不破坏它本身任何的膳食纤维;如何揭开蒸笼,看见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都不仅仅是让我喟叹,甚至让我激动得落泪,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原来美食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我们中国历来就是饮食文化大国,从古至今,这种探索与推崇从未止歇。小到每家每户的家常便饭,大到赫赫有名的几大菜系:川菜、粤菜、湘菜等等,无不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结晶,无不是人类智慧的闪光之处。所谓“吃”出的智慧,“吃”出的文化,怎是我一个小辈可一一论述的啊。

《舌尖上的中国》其中有一期是这样的:陈晓卿如何用豆腐这种最常见的食物来表达他理解中的食物概念:“中国的豆腐在清寡中暗含了精神层面的气质,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更能‘顺其自然’。”像豆腐一样,在这些传习下来的饮食故事中,历史就被一点点地记录下来。进而很容易让我联想到我们榆林的豆腐,也绝对算的上是一个典型。我是土生土长的榆林人,更是我们榆林的风土人情及息息相关的美食的追随者。

话说我们榆林豆腐,是采用我们这里优质大豆为原料,因为榆林的气候原因,因而我们这里的大豆个大、味浓,很有特色。老人们告诉我,不要小看平常很容易就吃到的这些豆腐,它们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要经炕晒、脱皮、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压制等8道工序,并采用清、凉、甘、甜,色度为0度,硬度仅为3至6度的优质泉水——普惠泉的桃花水精制而成,使其含水量高达80%左右,才会制成鲜香绵嫩,有骨有肉,极富弹性和韧性的成品。这都是“豆腐人”的杰作,在他们眼里,豆腐就不仅仅是食物了,是渗入了他们的汗水和感情的作品,他们所说的榆林豆腐“皮黄里白、金镶白玉;造型完整、弹性灵活; 刀切利落、滑而不涩;茬口细白、含浆均匀;炒煮不碎、饱含水份;油炸皮张、虚若蜂窝”那绝对不是虚张声势,是我们榆林人共同认证的。看看我们家家户户的饭桌,你就会明白。很多有特色的榆林当地的餐厅更是把它的优势发挥到极致,用榆林豆腐制作的“豆腐宴”,因其色、香、味俱佳,老少皆宜,深受中外美食家和来榆林旅游观光的人们的青睐。

我们榆林,属于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因为在那离我们已很久远的年代中曾经有过上百个民族长期在这里征战,因而,我们这里的传统饮食也绝对是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搅团、油糕、抿节、摊黄、糖棋子、沙盖疙瘩、洋芋擦擦、黄米馍馍、红枣包子,真正是香死个人,想死个人。

朴实热情,不喜虚假,丁是丁卯是卯,仗义豪爽,这是我们榆林人的特点,也是我们榆林饮食文化的精髓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