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Information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银行业不良率已近风控底线 “双降”难以为继

发表日期:2008.11.20

中资银行希望在房地产贷款展期和重组、小企业贷款核销等方面寻求政策改变

  央行日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显示,截至9月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4%、2.6%、2.2%和1.8%。
  资深银行人士告诉《财经》记者,这一比例已经接近当前形势下银行风险控制的底线,如果监管部门继续要求不良贷款与不良贷款率双降,是不切实际的作法。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当GDP每下降一个百分点,银行不良贷款就会上升0.7%。多位银行业受访人士表示,目前中国GDP已经下降了两个多点,(不良贷款与不良贷款率)单降或双升已不可避免。
  一位国有大型银行公司负责人表示,国内企业今年以来遭遇了两轮冲击,一轮来自产业结构调整;一轮来自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第一轮冲击中,国有大型银行的客户大都经受住了考验;但在第二轮危机中,部分过分依赖出口的企业开始感到吃力,估计会有少量企业渡不过这个“冬天”,其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他进一步强调说,上述影响尚未见“底”,是否还会有第三轮危机,尚难预料。
  面对上述资产质量恶化压力,中资银行已首先开始在房地产贷款和小企业贷款展期、核销等方面寻求政策改变。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商业性房地产贷款增速明显放缓。受交易量持续下降,投资增速减缓的影响,第三季度末,全国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为5.3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较上半年回落8.2%,比上年同期低15.3%。其中开发贷款余额为1.97万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15.5%。而前三季度,个人住房贷款更是同比少增3119亿元,新增额仅为2432亿元。
  房地产市场低迷对银行资产质量造成了极大的考验。由于销售不畅,一些两年或三年期的房地产相关贷款即将到期,但部分贷款企业确因现金流不畅而导致资金链紧张,加之还款大限将至,如果银行催缴,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上述银行公司部负责人对《财经》记者坦承,他们已经对超过10%即将到期的房地产相关贷款进行了展期处理或重组,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根据眼下政策,重组类贷款是要直接计入次级贷款项,影响银行损益表,所以银行希望有关部门适度调整政策。
  不良贷款上升压力下,银行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贷款核销难的老问题。记者了解到,当前银行不情愿响应政策引导,将贷款向小企业倾斜,部分原因就在于小企业不良贷款核销难。
  按照目前的政策,银行仅有权对额度极小的贷款进行自主核销,其他必须等到法院终审判决后才能处置,这就使得银行资产负债表上趴着不少已经名存实亡、人去楼空的企业债务人。
  在现行政策下,银行需要通过法院传票的方式找到债务人,以此为据,进行核销。“前阵子某银行起诉了一批小企业,就是为了确权后进行核销。”一位银行界人士说,“但这样做对银行来说成本比较高。”
  国外银行的不良贷款核销,完全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灵活处理,以丰补歉。至于其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则通过加强审计和处罚力度来以儆效尤。基于此,来自银行内部的呼声表示,改革当前的小企业贷款核销政策,对于银行化解历史遗留问题,加大小企业贷款投入,或许比单纯呼吁银行加大投入,作用会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