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人们在对待未知的事(或物)时,大多都存在些许恐惧的,曾经看过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开车走夜路,天特别黑,走到半路车胎爆了,需要“起重器”换车胎,但是自己又没带,正好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的地方,好像是一户人家,于是他就向那边走去,结果路上一边走着一边想“如果到那没有人怎么办?那我不是白跑了!如果有人而没有我想要的东西怎么办?如果有而不借给我怎么办?”结果越想越生气,以至于敲开门户主出来以后,这个人就直接一句“谁他妈稀罕你的起重器啊”,把户主骂了个不知所谓,结果可想而知,东西没借到,还真是白跑了一趟。
我称上述所发生的状况为“畏难情结”,本来特别平常的一件事,但是人的思想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很显然,很多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这种情结,事情还没发生,就在自己思维模式里出现了无数个如果,而每当这无数个如果缭绕你的时候,结果往往已经注定了,这好像有点像杞人忧天那个寓言故事,但是还是不一样,杞人忧天是对一些不切实际的一些东西的瞎想,而我说的这个故事却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恐惧。
畏难情结是可怕的,为什么成功的人往往只是那些少之又少的一些少部分人手里,而大部分却一辈子庸庸碌碌一事无成,我认为就是因为思想决定的,平凡人都信命,常常都在想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什么也不会,还是早点结婚生孩子,让孩子长大了好好去闯吧;而成功人却是恰恰相反,他们往往结婚特别晚,早年都在打拼,他们把青春奉献给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在为自己的后半生甚至下一代打拼,他们有目标,他们有理想,所以他们离成功更近。
还有一种叫做惯性思维的表现:
曾经一位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几只青蛙放在一个瓶子里然后把它用透明玻璃盖好,而青蛙们想想出去就一直往上跳,可每次跳到瓶口的时候都被东西挡了下来,过了几天,就剩一只还在跳,剩下的都以为自己跳不了这么高了,所幸就不跳了,只有那一只还在坚持,后来科学家把玻璃拿开以后,结果是坚持的那只青蛙跳出去了,而剩下的还是在瓶子里,就是跳也不会跳的超过瓶口。思维一定型,结果也就出来了。
这也充分证明了惯性思维的可怕,其实很多时候人们需要的是一种打破,打破旧有的一些思维,才会有更宽广的天地,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他最先改放的还是人们的思想,只不过是在国家政策的被动式接受,但是这30年中国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打破这种我们固有的思维,为什么我们就比别人差,为什么我们就得认命一辈子生活在社会底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多好的一句广告词呀,国家一直都在倡导自主创业,这不也是一种打破么,同时也是对打破的认可表现。企业同时也在不停的转型尝试新思路以适应当今社会,这不也是一种打破么。国家都在不停的打破、企业也在不停的打破,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自我打破呢,为什么自己只能偏居一隅呢,为什么什么事都要被动式的接受而不能自主式的追求呢。
有人说:如果一个人一直和一群乞丐在一起,那他最后一定会成为乞丐,而如果和一群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不断时取的人在一起,他也会成为一个乐观的人。选择大于努力,但是前提你得勇于打破传统所固有的一些东西你才会有更多的选择。世上本无路,走多了就有了,这不也是一种打破么!
我常常都在想人活一辈子为了什么,人活着总得图点儿啥吧。许三多说过:“好好活着是做最有意义的事,做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着”。那么我说人活一辈子到老的时候不要有遗憾就行,人都有过梦想,很多人都梦想过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个有钱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的追寻过呢,爱因斯坦说过:人因为梦想而伟大,不就是在说人要有追求么,当然,光想不做是不行的,而光做不想同样也是不行的,人只所以比其他生物高级,是因为我们除了本能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生物所不具备的,那就是因为我们会创造、会创新,会打破、会进步、会思考、会学习,所以,不要忘了我们的长处,否则到最后只能变成毫无攻击力的羊,最后被狼吃掉,被社会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