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我本人就是陕西人,对陕北这块“热土”并不算陌生。在西安的时候,做业务过程中也大量的接触过陕北客户,形成一些初步的印象——有钱、豪爽、精明、好面子。
由于工作调动,7月份被调到榆林分公司,通过一个多月的“零距离”观察陕北和陕北人,有些原有的观点不是那么的强烈了,而有些新的发现却越来越明晰。
陕北很富裕——这是一个不全面的观点。诚然,陕北的名气能够享誉全国,是因为这里出现过几个“富得流油”的县区。
比如前一阶段在央视二套露脸的神木县和府谷县,他们一个县的GDP就超过了地处关中的咸阳地区的GDP总和的两倍。他们那里已经实行全民医疗免费(基本)了。而且,府谷还实行了12年免费义务教育。这些利民政策让外人看来很是羡慕,对陕北的整体印象也陡然升高。
但是,了解陕北的朋友一定知道,陕北的区域很大,光榆林地区就有11个县。其中真正靠能源产业富裕起来的不到一半,大多数地方还很穷。
比如佳县,尽管名气也很大,有因毛主席而名满天下的“白云山”。但是那里确实穷的可以,主要靠种枣吃饭。现在的县城的主要街道两辆小车会车都困难,“马路”上还常有驴车纵横驰骋。
所以,说陕北富裕,其实真正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且地域之间的贫富差异是很巨大的,包括同属富裕县区的百姓,也不都是有钱人。
陕北人很重人情——这一点基本属实。陕北由于地域环境和生活习惯,大家来往间人情成分很重,日常的社交活动以聚餐为主,喝酒众所周知也很厉害。
在这里,除了各个节气和假日,人们还创造性的找出很多吃喝的理由,比如说孩子升学要庆祝,再延伸到孩子上学了,收假返校也要吃一顿;
在这里,初次见面的两辈人,长辈是要给晚辈见面礼的。但是成年的晚辈,见到长辈也是要给钱的,买东西是不计算在内的。
这里的人办事情总是要寻求熟人帮忙,不论事情大小,仿佛找熟人办事已经不仅仅是节省成本的问题,更是自己人脉关系实力展现的问题。
要深入地和当地人交朋友,你只要拿出诚意和酒量,是比较容易融入其中的。
有人说陕北是中国的“科威特”,言下之意这个地方是个潜力无穷的经济热土。很多现代化的东西也纷纷进入到这个地区,外部文化正以各种形式和手段进入到这里,并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意识观念悄悄的进行改变。
陕北人好像天生具备生意和投资天赋,高度活跃的经济和投资方式,给很多来到这里的人强烈的非常规的印象。
这里有他自成一体的民间信用体系,有他自有的价值系统和维护这种价值系统的约束力。和正统的规矩和准则相比,这里充满地域特色的约定俗成的秩序,让人无法解构和全面了解,更没有办法推导出未来的情形。
走在榆林的街道,时不时会看到“打造书香榆林”的政府口号。也许,决策者发现了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冲淡或者改变这里的过于浓重的金钱氛围。但是,事实是,在这里书香的浓度并不够,甚至买到省城的日报也不容易。人们的社交活动还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谈论和关注的话题还紧紧的围绕着经济。
只有每天黄昏和早晨,社区和广场上的锻炼的人们,展现着一种缓慢和闲适。片刻的推远了无孔不入的经济活动。
也许,当“信天游”真正是在为爱情高歌,而不是为了促销在酒场上引吭的时候,陕北的文化才能跟上经济的脚步。
陕北,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被了解的地方。就像这里,有大片大片枯黄的沙漠,也有了大片大片苍翠的绿化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