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Information
故事万乘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论中庸

发表日期:2011.06.27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是老子《道德经*第五篇》里的一句话。老子用这句话来警示人们,世间万物发展演化均有其自己的规律,不管做人做事最好依规律而行,适当、适量、不偏不倚,是为中庸。

中庸,实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一贯推崇的儒家思想。这个词汇在现实之中却着实令人不好理解。中庸并非无为,通俗来讲,中庸即做人做事适当、适中、不偏不倚、不左不右……语言描述较为乏味,我们可以以故事的形式来直观地了解下何为中庸。

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遇见一孩子溺水,便投水将其救上来。被救孩子的家长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毫不推辞地收了下来。有人说,子路救了人还收礼,似乎不符合“仁”的道理。但是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却很高兴,说子路做得对,从此人们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得救的人被救,救人的人有回报,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这个故事便是中庸之道的一个具体体现。子路在救人之后得到谢礼,给当时的人们树立了一个风向标,即救人之人,人必谢之。从此人们心里便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概念,救人者必会越来越多。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庸之道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甚至严重地背离中庸。前几年电视网络上广泛谈论的救人事件:一个年轻人救被撞倒的老人后,却被反咬一口。这件事成了现代社会人们一个另类的风向标,从此之后,老人倒地,无人敢扶!背弃中庸,必将受其惩罚。

在现代经济生活及管理营销中也大量充斥着中庸的身影。在市场营销方面,市场定位,力求适量、适时、适度、协调、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之与不及,将使企业营销活动经常处于最佳状态。

现代社会的营销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名气,要同时跟内在的真材实料相结合。在营销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业品质,自然而然你就会得到市场的承认,得到消费者的承认。

上世纪90年代在山东省临朐县,曾经有一家在当时很有名气的酒厂,名为“秦池”。1993年开始,秦池酒厂以扑天的广告撒遍全国,并在1996年及1997年分别以6666万元和3.2亿元夺得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但秦池只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却忽视了提高质量,其脆弱的经营链条遭遇白酒勾兑问题而断裂后,便一蹶不振,“秦池”这个名字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一度估值达6亿元的商标如今却跌到不足2000万元。成也“标王”,败也“标王”。

企业可以通过广告创造一定的效益,但广告却不可能成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可以通过广告达到宣传的目的,却不能依靠广告生存。因广告而来的消费者并不能跟你本身建立其相应的忠诚度。繁华落尽,消费者只会转投它家。广告策略,过犹不及。广告与产品质量的两者不可或缺,合则为利,分则为弊,适当把握,是为中庸。

中庸之道,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