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Information
故事万乘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再见杜拉拉

发表日期:2010.05.26

2008年,李可的半自传小说《杜拉拉升职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HR论坛里大热,我也跟风阅读了这部被喻为比比尔盖茨的故事更值得参考的白领职场生存法则小说。当时感受最深的,是被杜拉拉“傻傻”的努力与执着打动,更为她积极的思考与快速的角色适应而喝彩。从销售助理到HR经理,从直线攀升的薪资标准,我们看到拉拉成长了,也成功了。虽然她的成功必然中带着偶然,但从职场法则的实用性出发,《杜拉拉升职记》还是有其可圈可点的地方。

小说中花大量的笔墨描述职场环境和人物个性,分析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及通过杜拉拉现身说法的告诉你如何处理和运用这些信息和关系,这对职场新人和未得窍门的职场中人都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是很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另外,小说中有许多精辟而独到的职场理论也是职场中人不可不知的职场规则。比如:1、老板说:要是我们给予员工的是低于市场的待遇,他自然会走的,他这么多年都没走,就证明我们给予的待遇是和他的竞争力和贡献相匹配的。2、认可要及时。认可不及时,鼓励不及时是用人管理的大忌。在他最想要的时候给他才能起到最有效的作用。3、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与其花很多精力去把自己的弱项改造成为强项,不如把精力放在发挥强项上,这样会有更高的投入产出比。4、明智的跳槽是因为有更好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因为目前的机会不够好,否则就成为为跳而跳等。

2010年,徐静蕾自导自演的《杜拉拉升职记》因大力宣传造势,未开播已先火。基于对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好感,对文艺女青年徐静蕾的喜欢,首映第二天,我就邀上好友,走进了影院。商业电影重在声色娱乐,而非内容吸引,主要故事情节由职业经历变成了办公室恋情,人物塑造由个人努力变成了时装展示,更有放滥的商业广告强行植入其中,情节粗糙,人物粗糙,电影版《杜拉拉升职记》可谓:养眼有余,深刻全无。

再见杜拉拉,我已经看不到她积极的职业心态,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力,优秀的学习力和适应力。这是一个商业气息浓郁的时代,衡量价值的标准是价钱,电影追求的是票房,迎合的是观众的感官享受,也许电影舍弃的部分才是我们真正缺少和想要的,建议喜爱那个积极向上的杜拉拉的朋友们还是回过头去看原著小说吧,在字里行间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