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休息期间,把电影《孔子》看了一遍,感触最深的是鲁国君舍弃孔丘时说的:无为万能。
何为无为?何为无不为?在我的概念中,有着不同的理解。
无为就是按传统的观念、既定的模式、现有的程序和常规的方法来操作行事,复印机一般,原稿原样,什么都不改变,也不去想它适不适合,做到就行,管它是不是一定做好。而无不为,相对的不是胆大妄为,也不是事必躬亲,而是去想别人不敢“枉想”的、做别人不敢“奢求”的,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哪怕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也坚定不移,也勇往直前。
有人说,人能经受住诱惑,是因为与之付出的代价相比太小。所以,不是真的有什么圣人,或许只是能付出高额诱惑的主太少。
孔子用一生去求索怎样去教化世人,怎样才能教化好世人,所以成为礼仪之士,让春秋诸国都成为文明之邦。当他对老师说自己的是人间的学问时,他是明白自己是正确的,而老师的学说只能成为空中楼阁、仙人之道。
也许孔子的学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让中华民族在礼乐中慢走了几百年,但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那个历史年代中,他是开明的、先进的、正确的。正如西方世界教说上帝救赎世人,在那之前的几百年,我们的孔子便是在救赎中华民族,正是依此礼仪教条,让此后的中华民族站在一个以文明为厚实基础的平台上来统领华夏大地,也正是因为有了文明的传承,让华夏大地的各民族能长治久安的发展。这才是无不为的最佳实现,不是吗?
当你在做一件看来要付出沉重代价的事业时,又怎知不会是个将要产生深远意义的事业呢?
其实有时候,事业并非所谓的实业,毕竟,不是人人都可能、可以成为孔圣人,或者更现实点说建功立业,在当今社会,要有自己的真正实业,人脉关系很重要,资金资源也重要,才智能力更重要。但,人人都可以有为之而效忠、而勤勉、而进取的工作,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个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来努力奋斗、来成就辉煌呢?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巨人,但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打造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有更稳健的平台、更宽广的视野来创建更美好的未来?所以无不为应该是崇高理想与品质,是该去追寻的高峰、顶峰。不是吗?
然而现实生活中,实际工作中,总有一些人,因为他们无为而为,在很多时候总体惟命是从、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所以他们“平平安安”、“安安稳稳”、“稳稳当当”过着自己的所谓“职业生涯”。这样不是说不好,但,是不是把自己的人生就此抵付给了别人,说别人想说的话,做别人想做的事,成全别人想要的人生?那自己的呢?太平凡“无为”的一生,没有风雨,自当也不会有绚烂的彩虹。相反有一些人,他们有自己想法与坚持,激情去奋斗、去突破,在或“改革”或“创新”的过程中,势必会涉及、触碰、动辄所谓的原则、规则,有“将牢底座穿”“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但有时,更多的是还未坚守到“革命成功”,便“不小心”丢官弃职或“以身殉职”。
是不是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才是无为而治之处事原则?那为什么要去做“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冲锋陷阵”“英雄牺牲”的人?何所得?何所求?何所不可知而知、不可为而为?有时也在想,自己的坚持是对?是错?还是是非黑白不清不楚?这样的坚持是倔强?是顽固?还是骨子里的不甘心不服输?…… 每当黑夜暮色,都会扪心自问,然后疑犹、纠结、反复、求证,可是辗转到天明到白天,又“本性难移”的认真做人、用心做事,周而复始。
看了《孔子》之后,觉得无不为或许更多的是种勇气,是应该去勇于坚守的信念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既然“恍然大悟”,既然“豁然开朗”,既然认同无不为的观点、理念,那么,只要目标是向着光明的,心中的力量便坚韧、坚强,也坚定无比,坦然把自己放在天地间去吧,无不为之、无不敢之、无不向往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人生征程中,我抬头仰望生命中的灿烂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