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Information
故事万乘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用心做事

发表日期:2009.10.29

以前解读“境由心造”, 觉得很唯心,身处一地,却可用心情的变换来决定身外环境的好坏,当读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时,就觉得这种人的功夫好厉害,估计在三伏天的太阳下,因为“心静”也不会感觉到酷热。而佛家在讲禅道时说,风吹不是风在动,而是人的心在动,更为这种唯心论加上了一层神秘莫测感。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里很多事情都涉及“心造”,比如:相由心生、口乃心之门户等。然而,这些唯心的事物常常被误解,因为我们总是在按字面意思理解古人的隽语箴言,其实,这些“唯心”何尝不是“唯心能用”呢?偏偏古人的话又是如此神奇,字表的意思能说的过去,深层的内涵则更加邃远、更加给人以警悟。

随着个人的成长,我才明白境由心造的“境”被理解为环境是肤浅的、是不求甚解的,这个境的意义在于“境界”、在于“格局”,一个人的境界和胸怀是有意识的、主观打造修炼出来的,不是有心“造”之,绝无高等修为!

所以,又有成语“一心不可二用”来告诫人们,做事要一心一意,要用心做事,用心其实是自主的、能动的将精气神聚焦在自己关注的事情上!极其用心的人,必定是偏执的、入定的,对追求的事业是十分忠诚和热爱的!

很多年前看过《封神榜》,一辈子不能忘记的故事之一就是“比干剜心”。商纣之丞相比干具有七窍玲珑心,被迫挖给了妲己后,比干在逃出宫殿的途中,遇见一妇人正在叫卖无心菜,比干上前询问“人若无心如何?”,妇人答曰“人无心即死”… … 比干饮恨归天。比干忠心为国而死的良苦用心显而易见。人无心不能活,而有心不用,在做事上恐怕也很难“活”,即使不会“即死”,也是碌碌无为、浑浑噩噩的过一辈子,穷其一生,终难成事。

茫茫乾坤,芸芸众生,每个人不过是沧田一粟,大多数人追求的不过是吃的饱穿得暖,做事情不过是被“用心”,极其用心之人的比例则少之又少。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但能用心做事,不管是煌煌大业还是蝇头小事(事实上,蝇头小事做到极致也会成为独一无二之能事),就成了一种态度,更成了一种境界,平凡的人用心做平凡的事就值得表扬和赞赏。当身边的人要求我们用心时,其实是在鼓励我们拿出态度去行动,对我们有更高要求时,则是希望我们进入一个境界,扩展我们的心胸和格局。

秉性和种族是天生的,态度和境界大多是后天有心“修造”的,所以,才有“英雄不问出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说。相通之理,命是不能改变的,运则往往是靠主动的用心争取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心则无谋,无谋则必无“成”,倘若终究天不让成事,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但不用心谋事,又岂能知“天不成其事”的结果呢?!

对用心做事有如是感触已有多日,源起于最近看的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影片——《入殓师》(日本)。它讲述的是一个既没有很大矛盾冲突也没有曲折离奇情节,甚至有些平淡沉闷的故事:男主人公原本在东京是一个大提琴手,因为乐团解散、生活所迫,也是机缘巧合,竟在一个偏远小镇上干上了入殓师这个行当——实际上就是为死尸盥洗身体、整理后事。死者为大,死即是生,生命的入世和出世都值得尊重。当男主人公以十分恭敬的姿态,用其“精心”做丧事时,他娴熟的抚摸死尸的双手,犹如拂过弦线的操琴高手,潇洒优美的入殓动作演示的竟是无声的天籁般的生命之音 !电影结尾,当他为失散多年、孤独终老的父亲入殓时,一曲人间真情,其时,已令观者在潜移默化中泪流满面… …

用心做事,无需壮怀激烈、无需高瞻远瞩,更无需惊世传奇,于默然无寂中把手中的事、眼下的事做到极致,就足以令世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