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Information
故事万乘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故事万乘

“智猪博弈”与员工激励

发表日期:2009.09.29

时下,随处可在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舆论报道中见到、听到“博弈”一词。似乎它已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时尚。百度百科里对“博弈论”的解释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有点等同于“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的味道。市场经济下,好像一切都被抹上了这种“博弈”色彩。在博弈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智猪博弈”的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造成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这让我想到企业管理中颇让管理者们头痛不已的“员工激励” 。在金融危机的高压下,企业面临市场收缩,在减少费用支出的前提下,如何留住核心员工,激活人力资源,使员工的边际努力最大化,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但现实生活中,员工们跟小猪一样“搭便车”的现象非常普遍,每一个员工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渴望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收益。小猪们的惬意和大猪的无奈提醒我们的管理者,企业激励机制设计是否合理至关重要,只有调节激励杠杆以适应竞争,实现不踩踏板就没有食物吃,员工才有危机感;多踩踏板不但可以吃饱,还可以有富余,员工才有动力,才能激发出员工最大的潜能,企业才能在残酷、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