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现在它们在银行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银监会的一位官员如此评价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下称“农合机构”)。
截至2010年末,全国农合机构资产和负债越过10万亿大关,存款达到8.6万亿元,贷款增加近万亿元,达到5.7万亿元,分别攀居到银行业第四和第二位。
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农合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由2006年的-4.6%提升到8.7%,首次整体达到监管标准。从盈利情况看,全国除黑龙江和吉林外,其他省份均实现全辖盈利,盈利总额达到1045亿元,比上年增加258亿元。
不过,农合机构的历史包袱沉重,整体仍然有562亿元的历年亏损挂账、4204亿元的不良贷款和2200亿元的拨备缺口。这正是改革过程中急需处理的难点。对此,银监会逐一做了化解安排。
资本充足率首超8%
去年,全国农合机构的资本净额达到5533亿元,资本充足率首次整体达到8%的最低监管标准。上海、重庆、天津、北京、深圳等14个省市超过10%,符合审慎监管要求。重庆农商行的资本充足率甚至达到16.3%。安徽、云南、广东、贵州等7个省份超过了8%的基本监管要求。
从个体看,资本充足率超过8%的法人机构达到1295家,比上年增加近500家。
全国农合机构去年资本净额新增2431亿元,这与大量的农商行组建不无关系。仅仅去年就组建了银行类机构80家,这是此前四年总和的40%。其中农商行42家,农村合作银行38家。
西部某农商行人士说,银行牌照稀缺,自然能吸引到大量的投资,从而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实力。
除了农商行外,一批信用社也进行了增资扩股。比如,贵州雷山联社在8月份启动增资扩股,增资2500万元。江西定南县信用社则完成了700万元的增资扩股。
全国农合机构的资本结构也有所改善。
在2009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资格股占比31%,其中976家县联社的资格股占比在60%以上,占县级机构的45.4%。
新的数据显示,在资本总额中,投资股2630亿元,占比76%,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法人股1156亿元,占比33.4%,比上年提升17.8个百分点。这正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
不断增强的资本实力使得农合机构的信贷能力大为增强。
2010年,全国农合机构贷款余额达到5.7万亿元,新增贷款9655亿元,是2006年以来增速最快的年份之一。
在2011年初,银监会就提出农村金融机构“5∶3∶2∶0”的差别化信贷投放节奏要求,并召开信贷投放监管会议进行部署。全国农合机构基本都能按照此节奏进行贷款投放,四个季度分别投放4768亿元、2844亿元、2391亿元、-348亿元。
贷款结构也有所变化。对此,银监会农村合作部主任藏景范在2010年全国农村金融机构监管会议上明确要求,要严格控制流向城市区域的非涉农贷款,一律不得承接大中银行限控行业压缩退出的贷款,禁止受让两高一剩行业、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贷款。
藏景范称,对于贷款投放顺序,要做到有先有后,把农户、农村中小企业作为信贷优先支持的重点,把农民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列入优先支持对象,把粮食生产、小城镇建设、农村科技等作为重点支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