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后危机时代的变局
发表日期:2009.12.22
中国将在2010年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国际货币体系能否在公平与创新的原则下重新构建,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如何走?无论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国家资本优化与民间潜力释放,应遵循怎样的改革路径,将在2010出现怎样全新的变化?于2009年12月18日举行的"《财经》年会2010:预测与战略",深入探讨了"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变化与发展。
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是调,还是不调?
应当说,中国经济目前一方面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说结构调整的难度和压力在加大,市场内在的动力和活力不足,农业基础仍然不稳,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对此,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给出自己的判断。他表示,明年我国将走出后危机时代,但是还需要再加一点,那就是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紧紧地结合起来,我们要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去谋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需要反思一下为什么在十几年中我们执行的情况不太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真正走出经济危机。"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对此深有感触。
他分析说,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失衡,消费率稍有增长,但没有根本改变。投资大幅增长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但要保持中长期的增长这还不够,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增加消费需求来支撑。
吴敬琏称,提振消费有多种方式,比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家电下乡等补贴消费的政策,但根本的途径在于人们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要依赖于就业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
"增加就业可以提高普通百姓的收入,而技术的进步可以提升专业人士的收入。"吴敬琏说,目前要从依靠投资、依靠自然资源投入的发展方式转化为依靠就业增加、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吴敬琏强调。
姚景源把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他指出,转变发展方式要处理好三个核心问题:一是要把我们过去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靠第二产业支撑,调整到依靠一、二、三产全面支撑,特别要发展服务业上来;二是要把长期以来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转到靠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上来,一定要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三是一定要把过去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转到依赖创新、依赖技术进步上来。
对于结构调整,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出了某些担心。他说,如果美国经济明年真的出现超预期反弹,那么将带来中国出口的超预期反弹。这一方面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但另一方面也会消减抑制落后产能、低端出口产能方面的改革动力。
马骏不无感慨地说,在出口很糟糕的时候,不能搞结构调整,在出口好的时候,又不愿意搞结构调整,长此以往,结构调整前景令人担心。
人民币国际化是向左,还是向右?
增加国际贸易结算货币,规避美元汇率风险,是一种现实的选择。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有市场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得以实现,必须增加人民币的投资渠道。
对此,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建议,应该允许境外人民币以人民币QFII进入股票市场。
吴晓灵分析说,如果沉淀在海外的人民币有投资的渠道,就会增加用人民币结算的吸引力。例如,即将启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对东盟各国有贸易逆差,东盟国家手中就可能存有一些人民币,如果人民币有更多的投资渠道,便于贸易结算,而且能够保值增值的话,那么东盟国家就会愿意用人民币来结算。
"要想增加人民币的吸引力,"吴晓灵建议,可以由两个渠道稳步拓展境外人民币到大陆投资:允许境外金融机构、外国中央银行作为合格的投资人,投资中国债券市场,以鼓励外国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收人民币;允许境外人民币以人民币QFII进入股票市场,作为境外筹集的资金到中国来投资。
吴晓灵还提出,充分地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让香港成为境外人民币筹集和投资的离岸市场。她认为,此举不会冲击到大陆的市场。
香港金融管理局首任总裁任志刚对此回应说,人民币要想尽快国际化,可以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议香港可以用人民币来买卖股票、债券等证券。欧美投资者也希望用人民币来购买内地融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这样人民币就得以被广泛使用。
任志刚认为,具体有个三渠道:一是银行渠道,让香港银行体系资产负债多元化,允许香港人和外国人在香港开立人民币账户;二是香港人民币债券取消规模限制,因为已经有人民币走出去的总的管理,具体到香港人民币债券,应由投资者自己决定规模;三是股票渠道,建议用人民币作为交易单位来买卖股票等香港资本市场工具。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对此表示赞同,他说,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建议东亚国家加强区域间货币金融合作。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对此采取了大量措施,其中包括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等。但中国目前仍缺乏这方面的基础设施和金融体系改革。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实现逐步可兑换是必然的趋势,只不过这个趋势可能需要20年、30年才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以后,利率、汇率以及相关产品的需求会增大,风险实际上也在加大,这对中国是个挑战。"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分析师汪涛说。
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形象地比喻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步履蹒跚",正处在初始阶段。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保持人民币小幅稳定可预期的升值,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特别是解决人民币境外投融资的畅通问题,此外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建立全球的人民币结算体系。
国家资本演进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
近来,钢铁、煤炭、房地产、航空等行业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重组。此番大整合被外界称之为"国进民退"。
近日,首批19家重组成立的煤炭企业从山西省国土厅领到了"采矿许可证"。这场被誉为"煤炭工业生产力变革的前奏"的改革,在获得市场认可的同时,也不乏争议。
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常振明在《财经》年会上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只要以增加业绩和效率为导向,以价值提升为目标,无论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
"对国进民退产生强烈感受的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在重要基础行业上有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高,有些人担心国有企业过于强大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引起企业效率损失和机制倒退。"常振明说。
常振明认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都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分析说,德国邮政和澳大利亚邮政转变经营机制后,国家仍占有一定股份,但都发展得不错。国有企业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不能变,壮大实力的信心不能动摇。
常振明表示,国有企业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最近中粮收购蒙牛,如果蒙牛企业效率和经营机制受损,就是国企整合民企的失败,如果机制没有受损,而是通过中粮网络增加了效率,则是整合的成功。另外,中信集团增持中信泰富,也是国进民退。
保育钧,作为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他对此也有自己的分析。他说,国有企业与民争利的现象确实存在,当前国有企业要明确定位。同时他还呼吁把国有企业列入国家各级预算。
保育钧表示,国有企业应是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即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矿产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和公众服务行业。保育钧认为,要把国有企业列入国家各级预算,国有企业除了交税之外,还得上交利润,让全体公民分摊其红利。垄断行业的利润要用于公众设施。国有企业应该成为中国保障体系资金的来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国有企业发展进行了分析。他表示,预计国有企业对GDP贡献的比重在未来30年会降到10%以内。
张维迎分析说,这主要基于几个原因:一是目前能赚钱的行业未来可能面临亏损,比如如果新能源领域发生革命性的技术进步,原来的化石能源的价格就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二是目前政府所承诺的社会福利用正常的财政收入是无法支付的;三是随着企业竞争越来越全球化,利润会越来越薄。此外,他还表示,国有企业的多寡与国家安全没有必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