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Information
万乘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万乘新闻

水墨丹青 皖韵徽风——2024年万乘集团稽核工作会议之旅游篇

发表日期:2024.06.06

   青山绿水绕人家,烟雨蒙蒙笼轻纱,徽州古韵犹存在,黄山奇景天下夸。万乘金融服务集团稽核部在结束了紧张的2024年稽核工作会议后,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宏村、黄山之旅。

   旅游第一天,我们走进如画的徽州古村---宏村。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遂取名“弘村”到了清乾隆年间,因避皇帝名讳改为“宏村”,取宏广发达之意。




   宏村的选址、布局、以“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此结构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形状惟妙惟肖。








   悠闲地步入宏村,一条条青石小道,一道道淙淙流水,一排排白墙黛瓦,背靠一座座青山,小桥、流水、人家巧妙地串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徽派水墨画卷。






   据介绍,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一些房屋历时400年而不倒,可见当时房屋修筑地多么精心!看着这一栋栋巧夺天工、舒适讲究的设计风格,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人伟大的智慧,比如:其中的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看着那些凸凹分明,活林活现,似乎就要从雕架走下来的小人儿,实在让人难以相信这竟然是纯手工雕刻,更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精湛的手艺和伟大的工匠精神!










   徜徉在村中的街巷里,白墙黛瓦在红色的宫灯点缀下,无不透露着典雅的古朴气息,仿佛我们已穿越回三百年前的宏村!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或许这句话才是宏村的真实写照吧。









   游玩宏村后,我们还游逛了黄山市区的屯溪老街,这里颇有一种古色生香的味道,南宋和明清的建筑元素随处可见,游人们穿梭于这条老街上,有种穿越时空的错觉,仿佛回到了那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古代市集,像极了清明上河图里的热闹繁华景象。还有那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一阵阵香味充盈于鼻中,让你总有想品尝一番的心思。被尊称为中国八大茗茶的太平猴魁、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总让你忍不住当场就牛饮一番,然后再买些回去细细品尝。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旅游的第二天,我们冒雨打卡黄山。

   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得名。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采药炼丹,得道成仙。唐玄宗笃信道教,遂于天宝六年(公元747年)诏改黟山为黄山,黄山之名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两次登临黄山,赞叹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后人据此概括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不仅是一座美丽的自然之山,还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自古以来,人们游览黄山,建设黄山,歌颂黄山,留下了丰厚的书画、传说等文化遗产。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近三百处,篆、隶、行、楷、草诸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尽有。历代文人雅士在观赏美景的同时,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李白游览黄山时留下的“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诗句,至今仍在传诵。美丽神奇的黄山还孕育了“黄山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随着旅行大巴送我们到达山底,抬头仰望,整个黄山都笼罩在雨雾之中,就好似一个巨人,头顶天,脚踏地, 庄重的守护着这片大地。绵绵细雨,阻挡不了我们一睹黄山芳容的决心,怀着对黄山的无限期待,我们慢走在石阶路上,时而穿过滴水的石洞,时而走过峭壁的边沿,穿梭于云雾缭绕中,仿佛置身于仙境.......

   到达迎客松旁,远处的风景被云雾遮住,好似给好客的迎客松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朦朦胧胧,尽显风韵之美。



   绵绵小雨中,一颗高大的松树在崖边站起身来,它的枝干宛如一簇盛开的鲜花,目睹此景,不少游客直呼“妙,妙,妙”。

   猴子观海,当地居民习惯称为猴子望太平,是黄山风景区北海景区的一处奇石景观。位于黄山风景区北海景区黄山狮子峰,石猴独踞峰顶,仿佛极目远望,又似纵身跳跃静观云海,今日雾气环绕,更给这美丽的一景增加了朦胧的意境之美。




   坐缆车返回途中,从窗口往下俯瞰,云海里有着依晰可辨的奇石,绿树,景物若隐若现,山脉忽高忽低在雨雾中蜿蜒盘旋,云来雾去,变幻莫测,让我们不仅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结束了愉快的古徽州之旅后,今日与会的稽核部各员将返回自己的工作岗位,准备迎接新的工作和使命。

   我们必将牢记“责任、担当、原则、精准”八字方针,切实履行吹哨者、守门人的稽核责任!